2017-2018下學期學部聽課之思考-如何開展小班化教學案例分享
時間: 2018-06-12 作者:yuanhengjia 閱讀次數(shù): 2559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本學期聽課過程中的所見、所聞、所思,本學期帶著“如何開展小班化教學”這個問題聽取了每個老師的公開課,主要是從中對比文科和理科之間的差異;以及不一樣的老師在同一個班級上課學生間的差異、年級間的差異,并用學習的心態(tài)從其他老師身上找到小班化教學的操作等等。在與專家及新區(qū)教研員交流中他們經(jīng)常詢問我們?nèi)缦聠栴}:
(1)什么是小班化教學?
(2)小班化教學如何操作?
(3)你們上課模式是如何從大班模式中脫離出來?
以上的三個問題也許是現(xiàn)在社會上討論的熱門話題,但任何專家都沒有像數(shù)學定義一樣,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,什么樣的模式就叫小班化教學,我們都在路上,苦苦尋找。但我覺得把“小班化教學”換成“高效教學”,我們再看一下:
(1)什么是高效教學?
(2)高效教學如何操作?
(3)我們的上課模式是否從低效中走出?
1.如何進行學習小組的討論?
通過聽課發(fā)現(xiàn)小組討論暴露三個問題
(1)時間過短,蜻蜓點水。
(2)時間過長,討論出現(xiàn)偏差。
(3)任務指向不強,不能在單位時間內(nèi)解決問題?
例如:8年級數(shù)學,提公因式分解因式的課堂上,老師然學生討論這個公因式是如何找到的?學生花費的時間多一些,于是在第二節(jié)上公開課的時候教師做了修改,這個公因式系數(shù)如何確定、字母如何確定、字母的次數(shù)如何確定,學生討論起來目的性更強,效率更高。
2.如何使用學習小組討論?
如果這節(jié)課老師講完例題,學生就大量練題,然后知識反饋,我就不討論,如果這節(jié)課有需要通過討論達到加深印象,能力提升的那我就適時的用討論,一種小組討論可以是點式的,一個碉堡一個碉堡的攻克,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,還有一種小組討論是螺旋式的,例如我聽譚輝老師一節(jié)英語寫作課的小組討論模式就是螺旋上升式的,第一次小組討論找到關鍵詞,老師進行總結(jié),然后再討論形成關鍵的短語,然后小組再討論形成最后的短文。讓學生感覺到的討論的成就感。
3.學習小組討論一定要出結(jié)果嗎?
不一定,能弄出結(jié)果、結(jié)論最好,弄不出結(jié)果,懸在哪里,老師講解的時候會讓學生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不更好嗎?
4.學習小組培訓不到位?
討論的內(nèi)容不同,討論的形式要不同,上課的學科不同,組織討論的學生不同,一定要因課而宜,所以我們老師要自己培訓好小組長,討論問題時,哪個是拋出問題的學生,哪個收集問題的答案的學生,哪個進行表述的學生。處理習題時,難題哪個是主講人,形式是一對多,中等難度的題目,馬上變成一對一的講解,總而言之,通過小組的培訓,讓我們的小組討論更具有實效性。
(二)問題驅(qū)動:
我們初中老師上課都有體現(xiàn),但實效性不強,體現(xiàn)在(1)問題放到PPT上,一放而過,(2)問題放到黑板上,但沒有圍繞這些問題開展教學,給聽課人看的,我是有問題驅(qū)動的.(3)問題設計不合理,沒有層次感。
我覺的我們每個教師在上課前一定要明確以下4個環(huán)節(jié)
1.學生本節(jié)課要解決哪些問題,你要依據(jù)大綱、課標、教學內(nèi)容提出合理的問題。體現(xiàn)了老師要充分的備課。【例如平移這節(jié)課主要讓學生領會的就是2個詞,方向和距離,當老師知道這個中心詞的時候,你就會在備課、講解中反復強調(diào)這兩個中心詞,直至學生掌握,就像我們聽過一次講座,教授講授如何寫作文,但過程中反復問學生三次我們中國的了多少塊金牌?在平移這節(jié)課分析第一時問學生,中心詞是什么,方向和距離,在畫一個三角形平移后的新的三角形要知道什么才能畫出來,方向和距離,一個三角形通過平移后圖形上的A點平移到D點,這個滲透了什么?方向和距離,只有當老師知道了中心詞后,才會圍繞著中心去講課,這樣的課不散?而且經(jīng)過這樣再三的強調(diào)一定能達到學生熟悉掌握的程度。這樣的課才叫高效。
2.圍繞這這些問題有哪些解決的辦法?這個就體現(xiàn)了老師如何的教。
3.解決完問題設計哪些題目讓學生強化訓練?體現(xiàn)了學生的學.
4.訓練完了后設計哪些題目能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?體現(xiàn)了知識點的落實。
我想“問題驅(qū)動式”課堂不僅僅是問題寫在黑板上,就叫問題驅(qū)動,而是從問題的設計\到問題的解決\到問題的訓練\到問題的反饋是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的,缺一不可,是一套組合拳,而當我們的老師問題明確\解決的方法明確\訓練的題目明確\考察的內(nèi)容是明確,這節(jié)課一定是高效的課。
(三)教學模式:
這個模式不是那種新授課的模式\試卷講評課的模式\作文課的模式,我說的模式就是”師生的默契度”,我相信這個默契度和你的教學成績一定是成正比的,什么是教學模式,
案例分享1:數(shù)學教研員鄭生的上課模式分享
案例分享2:梁海玲模式
而我們在聽課的時候能明顯的感覺到有的老師設計的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是為了聽課而設計的,學生不知所以然,平時沒有這種模式,肯定也沒有默契度。魏書生告訴學生每天操作8個好習慣,7個一分鐘就是教學的模式,看上很點滴的東西,但會形成很大的能量。
魏書生當教育局長的時候說過,他的工作計劃用了10年,這是管理默契.所以我認為,默契等于課堂的高效。
(四)課堂評價
評價的原則:要什么評什么,評什么有什么?兩層含義,即老師需要學生掌握什么、得到什么、提高什么、就把評價融入課堂中,而老師只要堅持科學的、公平的評價,學生會按照老師的目標前進。
評價類型 |
例子 |
目的 |
小組整體評價 |
案例1:小組討論結(jié)束時進行的一種評價 |
目的:讓每個小組討論更具失效,防止個別學生游離在小組討論之外 |
|
案例2統(tǒng)一背誦下的小組評價 |
目的:提問四個學生的時間就相當檢驗了一個班級學生的背誦情況,根據(jù)小組整體背誦情況進行打分。 |
IP評價 |
模式1.課前試卷、作業(yè)錯題訂正; 模式2:上課進行中學生上的題目展示 |
不用讓學生到黑板在復寫一遍,浪費時間。 |
學生黑板展示評價 |
這種評價主要用于試卷講評課或習題課 |
一個題目板演的時間相當于書寫十幾題目。 |
實分制評價 |
一般學生黑板板書主要是計算題、解答題、應用題一些具有解體步驟的題目,這個時候建議教師采用實分制的評價方式。 |
1.解答題看的不是結(jié)果,而是解題的過程。 2.老師可以把平時閱卷中學生暴露出的問題,以具體分數(shù)的形式反復的強調(diào)給學生,讓學生知道我寫的內(nèi)容哪些是踩分點,哪些是失分點,一目了然。 |
(五)教學反思
什么是教學反思?
(1)上課授課的過程中,總也突破不了的教學難點,通過巧妙的講解或例題過度讓學生頓悟的一瞬間。
(2)上課后反思自己應該很出彩的地方?jīng)]有出彩,知識點應該講透而沒有講透的地方,下節(jié)或以后應該如何處理之思考。
(3)組內(nèi)研討過程中拋出的問題,得到精妙的回答,對自己很有啟發(fā)的一瞬間。把他記錄下來的過程就叫反思。
例1:我們數(shù)學組討論時老師的疑惑?講解尺規(guī)作圖時,擔心學生掌握不好,手把手的教學生,甚至我在黑板上板眼一步,學生跟著我走一步,但另外出題目學生獨立去畫的時候仍不理想,為什么?
答:(1)教師認為的應該會,但學生只是會了表象性的東西,實質(zhì)性的或復雜性的掌握還是不到位。
(2)老師認為的應該會,學生還處在瞬時記憶上,沒有形成長久記憶。
所以,我們建議這樣的題目還是建立在反復看,反復練的基礎上,反復看如何處理,不能讓我們的老師一遍一遍的在黑板扮演,像這種作圖題,我們老師可以用小視頻的方式,一遍拍攝一遍講解,放到Q群或班級微信群中,方便學生反復的看及理解,這樣把老師脫離出來,用使教學真正的延伸到課外,這個我們老師可以借鑒下。
例2:學生在幾何圖形中畫高始終是一部分學生掌握不好的,高是什么:就是點到直線的距離,(三個要素點、直線、距離)但即使這樣講,有的時候?qū)W生還不夠直觀,當這個問題在組內(nèi)拋出來后,經(jīng)過組內(nèi)研討,在三角形中做高,特別是鈍角三角形做高時,我們可以先講一個樹的高度問題,問題1,一顆筆直高度10米的樹,被風吹成了與地面成30度的樣子,這個時候樹的高度是多少,還能用樹木本身的長度表示嗎,不是,又如何表示,學生會想到從樹梢到地面畫一條垂直地面的線段,這個線段表示樹的高度,進而引出鈍角三角形的高如何畫。
總而言之光鮮的高效課堂的背后一定有很多默默的付出,我們老師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這節(jié)課學生會了多少,而不是我是否完成了教學進度;時刻提醒自己這段時間學生會了多少,而不是我讓學生做了多少套模擬試卷?如果你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學生會了多少,你就是在踐行高效課堂,最后我送大家一句話----只有你殷切希望的,你才會成功。謝謝大家。